
棉籽已成为部分油厂的主要原料,同时棉籽制油受国际市场冲击较小,棉籽油设备风险低,使得棉籽加工企业迅速发展。同以往相比,剥壳、预榨、浸出和生产能力扩大。推动新疆棉籽油生产经营规模化。国外食用油生产企业的规模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就以完成,我国食用油企业的规模化是上世纪末才开始的。而目前国内日处理油料200吨以下的生产厂约占全国油脂企业的60%左右,而原有的压榨-浸出工艺路线用于生产规模大的油脂生产路线,已经暴露出工艺路线复杂,设备种类和数量多,装机容量大,劳动生产率低,生产环境差等弱点,不适合大规模厂的发展,如果采用“现代油脂生产技术”就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。在油脂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棉短绒、棉籽壳、棉粕、皂脚、甘油等多种副产品,所有副产品都有广阔的利用前景,其经济价值随着利用程度的深化而提高。棉短绒可生产高档医用无纺布、粘胶纤维、羧甲基纤维素、微晶纤维素等;棉籽壳可生产食用菌、糠醛、木糖醇等;棉粕可生产蛋白饲料或精炼棉蛋白;皂脚可生产生物柴油或提炼高X脂肪酸;棉籽油可转化生物柴油中的副产品,可提纯精炼医药X甘油,国内售价为8000元/吨。通过副产品深加工促使产业增值,提高综合效益。虽然原料油价格对生物柴油的竞争力起着X一位的作用,但生物柴油能否成批量生产并形成产业,原料油的规模化、集约化生产,品质X劣及安全供应成为生物柴油产业化又一关键因素。国内食用油市场供应常年偏紧,需要大量进口大豆等植物油脂。棉籽油精炼后无色无味,可添加于菜籽油等高档食用油脂中降低成本。目前,生物柴油的发展前景看好,投资热情持续高涨,引发国内植物油市场供求关系趋紧,价格上扬,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棉籽油市场的紧张局面。因此,棉籽油的安全供应便成为确保生物柴油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。
棉籽加工的产品既有不衰的市场容量,又有广阔的发展前景,目前棉籽加工后的棉籽油、棉粕、棉壳将经久不衰,市场容量越来越大,而棉籽深加工后棉籽蛋白、棉酚、脂肪等精细化产品更具有诱人的开发前景,存在着广泛的市场潜力。。而现代油脂生产技术的应用,对促进自治区棉花产业化发展,推进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,带动区域经济发展,棉籽油设备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。近几年,新疆油脂加工业发展迅速。但目前,在X西部大开发的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目前,在新疆一呈现出大批大型油脂加工厂,使用设备比较X,技术较成熟,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。
油菜籽制油和菜籽油精炼方面的新技术,如油菜籽"破碎,低温预榨,浸出"、"中温预榨-浸出"、"挤压调质-预榨-浸出"工艺,以及菜籽油的"适度精炼"工艺、"酶法脱胶"、"低温脱胶"和"吸附脱胶"工艺等。另外,还介绍了菜籽油深加工和菜籽蛋白资源利用方面研发的一些新产品,如"双低"菜籽营养调和油、起酥油、人造奶油、天然复合氨基酸、菜籽蛋白肽等。总之,在油菜籽加工方面,应重视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,以实现多点开发、全面增值的目标。
油菜籽是我国X主要的油料资源之一。目前我国菜籽油的制取方法多采用预榨-浸出法制油工艺。由于油菜籽生胚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蒸炒,并在100℃~115℃的温度下经过螺旋榨油机预榨出油,致使所得菜籽油和饼粕的颜色加深且品质下降。中国一直是世界上X大的菜籽油消费国,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5%左右。2000/12年度以前,菜籽油在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中居X一位,其后,随着大豆、豆油进口量的增加,菜籽油消费退居X二位,2008/09年度我国菜籽油国内消费量达到450 万吨,菜籽油消费量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20%。由于双低菜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普通食用油中处于X低,成为X有利于健康的食用油之一,棉籽油设备再加上中国居民向来具有消费菜籽油的饮食习惯,因此,未来中国菜籽油的总消费量将继续稳步增长的态势。低温压榨菜籽油色泽浅,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较低,且磷脂含量小(根据测定含磷脂量一般为60mg/kg左右),故无须水化脱胶,260℃加热试即合格。仅需经过沉淀、过滤即可达到或接近菜籽三X油X标准。若需进一步精制,为了保持该油品的“天然性”和“原生态”,推荐采用非化学方法的酶法脱胶、纯物理方法的低温脱胶工艺或吸附脱胶。低温脱胶即将油缓慢的冷却到一定温度,当油中胶体杂质的凝聚临界温度大于这时的油温,胶体杂质即会凝聚析出,再通过过滤将其除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