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昌: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,即文昌宫。一说在北斗魁前,一说在北斗之左。六星各有星名,称上将、次将、贵相、司命、司中、司禄等。
文昌封为帝君,并且又称梓潼帝君,当是元仁宗时之事。元仁宗延佑三年(1316年)封梓潼神为"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"。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。《明史》的《礼志》称,"梓潼帝君,姓张,名亚子,居蜀七曲山,仕晋战殁,人为立庙祀之"。张亚子即蜀人张育,东晋宁康二年(374年)自称蜀王,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。后人为纪念张育,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,尊奉其为雷泽龙王。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,张育即传称张亚子。唐玄宗入蜀时,途经七曲山,有感于张亚子英烈,遂追封其为左丞相,并重加祭祀。唐僖宗避乱入蜀时,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,封张亚子为济顺王,并亲解佩剑献神。宋朝帝王多有敕封,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,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,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。元仁宗延佑三年(1316年)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。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。
天聋地哑是文昌帝君的两个侍童,一个掌管文人录运薄册,一个手持文昌大印。意思是:能知者不能言,能言者不能知。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,关系富贵贫贱,保密问题很重要,以免天机泄漏。
在一些文昌祠中,在主神文昌帝君的两侧,常塑两位童子塑。这两位侍童,即俗称"天聋"、"地哑"。在许多文昌帝君的画像中,也常出现这两位童子。探溯本源,天聋、地哑实即原始社会农耕民族信仰中的X大神圣天父、地母。地母比天父早出。大地负载万物,生育万物,是人类赖以生存、生活、繁衍的根本。因此远古先民特别崇拜大地。受农耕初期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,人们便取大地生育万物,为万物之母之含义,称这位由大地崇拜而产生的神灵为"地母"。天父是父系社会出现后产生的男性苍天大神。古人以天为阳,以地为阴,认为阴阳相配才能化生万物。所以古代神话称,天父与地母结为配偶,天覆於地,向地下雨,致使地母受孕而滋生万物。